催眠師推薦閱讀《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

有個近期討論度很高的議題,關於一位知名KOL—理科太太,在教學平台上面販售『諮商筆記』。

內容是敘述她在諮商室裡經過100多小時的搏鬥,有心理師的引導與陪伴下,從認識自己的身體,並開始觀察情緒,在過程中找到回應的方法並開始自我整合,最後重新整理關係,看見並理解自己與他人。

我們處在一個各式各樣的聲音都有機會發表意見的時代,但資訊的爆炸與網路的便利,同時也是個更容易影響他人與本身受到影響的世代。

雖然網路上的評價正反兩極,有人認為理科太太只是一個被諮商者,不應該出來用像是『教學』的名義販售『課程』,這些專業從業人員需要經過多年的理論累積與個案實作,如果只是單純有諮商經驗就出來「開課」,誤導民眾開始自己進行某些療癒有可能是潛在的巨大風險,因為某些創傷是需要專業者的評估與協助處理的!

但同樣也有人樂見這樣的情況,因為這代表了—我們的社會對於開始自我覺察、進入諮商室…等重視「心理健康」的趨勢能見度會被拉高很多,也會影響大家更多關注自己的心靈,進而有機會促進一個好的循環,而非只單純的重視身體卻忽略身心狀況是需要平衡的。

這樣的狀況就像在廣告上看見一位並不認識的心理師告訴你要開始做諮商是對自己很有益的。

跟一位你很喜愛的偶像宣傳自己被諮商的歷程,推薦人們踏入自我覺察的旅程,效果可能不比專業者差,甚至更有吸引力。

(後來理科太太也有再次強調自己是以學姊身份,來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

雖然我並不是理科太太的粉絲,不會特別鎖定關注她的每篇影片,但從這件事發之前的幾個熱門影片中可以知道她是一位注重非常理性思考與相信有科學根據佐證的事情。

甚至我會認真的觀看理科太太的影片,也是因為我喜愛的演員—謝盈萱上了理科太太的頻道宣傳和聊天。

身為一個劇場工作者,謝盈萱提到他們隨時隨地要在舞台上去感受氛圍這件事:「我們需要去經歷感覺身體的練習,在暖身的時候,你就會知道哪一個關節是不對勁的,你會要去感覺為什麼那個關節今天會不舒服?可能是昨天怎麼樣了或是它一直都在?但你從來沒有去關心。

熟悉了自己的身體後,就會知道如何觸碰別人與讓別人碰觸自己,開始學習如何與人交流。」

當一個演員碰上理科腦,一位是極度感性與注重情緒的人;一位是極度理性與看重數據分析的人,他們的對話產生了很多火花

這是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小段對話:

理科太太:很情感的在活,不是很累嗎?

謝盈萱:是,但是你看世界的顏色就會是非常繽紛的啊!

可以從對話中看出,之前的理科太太認為關掉感受、只處理事情,會是一個有效率又相對輕鬆的辦法,但謝盈萱的回應中也說明了,正因為有情緒有感受,人才能體會世界上的各種顏色。

輕鬆可以讀懂的書《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

順著上面這段不同角度的對話,這週文章要跟大家分享一本好入門、輕鬆可以讀懂的書《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

作者為留佩萱,是一位美國諮商博士、執業諮商師

她在書中時常提到的作者布芮尼.布朗的著作《脆弱的力量》,也是我之前曾經分享過的推薦閱讀。

推薦參考閱讀:《催眠師推薦閱讀:《脆弱的力量》你不脆弱的話就不會有勇氣(上)

每天感受到的情緒,都在告訴你生命過得如何、需要做哪些改變

情緒是生命的一部分,每一種情緒都沒有好與不好。不管是開心、興奮,或是受挫、失望、憤怒、心碎、焦慮,每種情緒都是活著的一部分

情緒讓我們去傾聽生命中想要與不想要的事物;它是資料,提供我們訊息,讓我們注意到生命中重要的事,以及需要被改變的事。

如果你感到氣憤,你可能是被別人侵犯了,憤怒也幫助你捍衛自己及保衛他人;如果感到內疚,表示你可能傷害了其他人;

感到恐懼,是在告訴你『有危險,要注意!』;

感到悲傷,是在透露著你可能失去了生命中重要的東西;

感到興奮,是在告訴你『繼續做這些讓你滿足的事』;

厭惡感會幫助你逃開可能會傷害你的事物;

如果你覺得無聊,傳遞出的訊息可能是你沒有得到現在所需要的刺激和挑戰。

所以⋯⋯

當你不敢去感受情緒,就無法真實的活著。

你可能會害怕心碎所以不敢去愛,害怕失敗所以不敢嘗試,害怕未知與焦慮所以不敢做改變。

因為害怕感受情緒,許多人把自己關在心牢裡

舉一個例子說明,最近有一部日劇《初戀》廣受大眾喜愛。

其中男主角在跟一位14歲的初中男孩(名為小綴)聊天時,他們的對話:

男主:所以你再也不打算見她(小綴的心儀對象)了?

小綴:她有對象了。沒事的,我已經不想她了。

男主:不打算告訴他你的真實感受嗎?

小綴:結果顯而易見。

男主:那你現在想怎樣?

小綴:要是我沒見過她就好了。如果我從沒見過她,我就不會有這種感覺了。

男主:(點頭)是啊,那樣的話你就可以繼續生活下去,全然不覺那些奇妙的時刻還有失眠的夜晚了

對話裡的男孩小綴是個喜愛創作音樂的人,在和他喜歡的對象相處時也因為對方有了靈感因此創作了許多很棒的作品。

但在感受到了單戀的痛苦後,小綴因為太過難受所以欺騙自己也欺騙別人已經沒有感受了,並且把時間都投入在過去一直都沒有興趣的事情上面——也就是不停唸書取得好成績。

小綴透過這些事物轉移注意力,同時也把上傳的音樂作品都刪除了,這樣他就不用去感受那些會觸動情緒的所有回憶。

而男主角回應出的那句話,或許也是在提醒自己,即使不斷地壓抑情感,在和自己真正想在一起的對象相處時,不斷出現的強烈的情緒都一再的提醒他回頭看看心之所向。

不用感受痛苦的情緒是「死掉的人才有的目標」。因為只有死掉的人才永遠不會受挫、不會失敗、不會痛苦、不會心碎。

美國心理學家蘇珊·大衛

防衛機轉使人避開感受

在上面《初戀》劇中的男孩,透過忙碌好讓自己沒有時間去感受情緒,其實這是一種很正常的防衛機制。

什麼是防衛機制呢?

它是自我用來保護自己的一些心理策略,以避開正常生活過程中所會面臨的焦慮和衝突,讓你不用接觸真實情緒,它可以是想法、反應或任何行為。

防衛機制沒有不好,畢竟生活中有各種責任需要打理,要工作、養家糊口,還需要照顧孩子,你無法時時刻刻感受情緒,偶爾也需要利用防衛機制把情緒隔開。但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意識到自己在使用防衛機制?

如果有意識到自己正在使用防衛機制,就能夠等到安全時放下防衛機制,讓情緒出來。但如果沒有意識到自己長期以來一直在使用防衛機制推開情緒,這些被壓抑的情緒並不會離開,而是造成心理和身體健康的問題,像是憂鬱症、焦慮症、心血管疾病、頭痛、腸胃問題、免疫系統問題等。

只有當人能夠去感受、理解情緒,不這麼懼怕,才能慢慢地放下防衛機制。

書中擺上了一張圖表,可以協助人們透過覺察自己的行為,檢視有沒有可能正在使用哪些防衛機制:

  • 微笑或大笑
  • 開玩笑
  • 轉移話題
  • 嘲諷
  • 翻白眼
  • 不斷講話
  • 沈默、放空、告訴自己不可以想這些事
  • 拖延或迴避
  • 批評別人或自我
  • 認為自己比別人優秀
  • 把事情合理化,幫自己或別找藉口
  • 讓自己忙碌
  • 採取冷淡、事不關己的態度
  • 講話含糊(總說我很好、我沒事)
  • 否認或忽視
  • 憤怒、暴力行為
  • 過度思考、進入分析模式
  • 投射自己想法或情緒到他人身上
  • 成癮行為(網路、食物、購物、藥物、酒精、金錢、性愛等)
  • 麻痺情緒
  • 解離(覺得自己和身體是分開的)
  • 飲食失調
  • 自殘或自殺念頭

允許自己去覺察情緒

很多人會覺得,當情緒出現時(尤其是那些痛苦與壓迫的情緒),我們必須做些什麼去『控制情緒』,或是把情緒『趕走』。

但相反地,情緒來臨時,要做的應該是『讓自己去感受』,而不是去控制或改變情緒。

情緒來襲時就像浪潮打向你,你必須感受水撲向你的衝擊力和刷洗過身體的感覺。情緒是能量,必須流動,就像海浪慢慢攀升、撲過來,然後消逝離開。

書中提到,當情緒來臨時,我們可以試著去感受身體有哪些感覺?

這是貼近情緒的第一步。

在做催眠的經驗裡,我發現有些人跟自己情緒太過疏遠,因此要他們在當下馬上找到可以形容此刻情緒的詞彙反而很困難,甚至陷入腦袋的思考與打結。

這時候我會邀請他們在敘述經驗時,一邊感受當這些事件被訴說時,他的身體是哪一個部位最有感受?

接著我會詢問對方,那個部位有什麼感覺?

有人可能會說,好像喉嚨那裡被卡住了,或是胸口感到被壓住、非常的悶⋯⋯等等

在敘述自己的身體經驗時,情緒和感受好像能夠慢慢一點一滴被允許有機會看到、出現。

和情緒待在一起

能夠『覺察情緒』和能夠『和情緒待在一起』不同。很多時候,當我們覺察到有情緒時,內心出現的第一個反應是批評與指責。

情緒就是情緒,每一種情緒都沒有對錯,我允許自己去感受每一種情緒,我允許每一種情緒的存在

這是我的諮商經驗,我的諮商師問我,我的不安全感出現在哪裡?

我說:「出現在我的胸口,感覺悶悶的,如果用一個畫面形容那就像是一個黑洞,但我同時也在一片很美麗的草原,而這個黑洞就在草原裡。

可是這個黑洞感覺很危險,如果我進去了我就會失蹤、或失去性命」

當我第一次看見這個住在我胸口但我卻好陌生的黑洞,不只它緊張、我也很擔心靠近他。

而我的諮商師非常有耐心的陪伴我,讓我跟對方先有個我感到安全的距離,只是待在這個草原這個空間。

接著我發現當我可以慢慢放鬆下來,黑洞也變得沒有那麼壓迫感。

當我試著緩緩靠近它,竟然開始感覺到黑洞不像我一開始感應到的這麼危險,而且它是渴望我可以接近並接納它的。

當我越來越靠近黑洞,我才看見這些黑色的物質底下有著閃耀的紅光在閃耀著,跟我一開始認知的無底黑洞完全不同,我可以感覺到是那個紅色的部分渴望著別人靠近,但黑色會防衛、攻擊別人的部分只是它下意識的保護動作。

在這一段我和我的心理師的互動中,可以看到:

我從發現自己有個情緒、很陌生,看見它並與之相處後,我可以看見那個黑洞的渴望,那也是我心中一個很大部分的需求,而在陪伴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原來能夠接納自己的很難對人說出口的部分,接著湧出的眼淚混雜著許多情緒,有難過的、害怕的、憤怒的,但同時也有感動的,充滿接納的。

學會與情緒共處,建立與人的連結

願意出現、聆聽、不解決問題、不急著把痛苦清乾淨,這是哀悼中的人最需要的。哀悼的重量很沈重,但不用自己一個人撐著,我們可以伸出手,幫助哀悼中的那些人撐起那些悲傷。

當我們可以學會跟自己的情緒共處,也能和『對的人』(指懂得接納他人脆弱的人)分享自己的脆弱,並建立起友誼,這些將會是自己很重要的資源。

接著我們也能選擇同理,練習同理,成為別人生命中對的人。

如果看完這篇文章有勾起一點你的興趣,推薦再去買回來閱讀更仔細喔!

改變的路上有我陪你,快點手刀預約催眠吧!

我是火星誠靈平衡師團隊中的催眠師Ella,如果你對這篇文章感興趣可以按讚粉專進行追蹤,我們每周都會有2~3篇的更新!

如果你對催眠療癒感興趣,歡迎加入火星誠靈LINE@ 掌握第一手消息!

火星誠靈實驗室

立即預約:projectmars-spa.com/contact/

官網:https://projectmars-spa.com/

FB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spa.projectmars/

LINE@:@spa-mars

預設圖片
催眠師 Ella

在學習催眠之前,我其實也接觸了一些可以探索心靈的一些療癒系統,像是靈氣、薩滿、奧秘學校…等。直到接觸了催眠之後,我發現這是對我而言最有效用的。

我認為『催眠可以很靈性,也可以很科學。』

這很符合從小便對神秘學感到很好奇,但又同時很喜歡專業助人工作相關知識的我。而也在我越學習催眠後越發現,催眠無所不在,甚至可以說我們的生活即是催眠。我希望可以透過催眠讓自己還有身邊的人可以透過催眠讓自己的往想要的生活更近一步。

guest

0 留言
回饋意見
查看所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