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師推薦閱讀《過度努力》最深的隱隱作痛,是連眼淚都不敢掉;怕感受了,就垮了。

今天要推薦大家一本很平易近人的好書——《過度努力》

作者是周慕姿心理諮商師。

她的經歷很豐富,一開始唸的科系是傳播,到了30歲決定轉考心理諮商所,同時也是一名重金屬樂團的主唱,每個月持續都會練團直至現今不中斷。

這本書並不是一本很快告訴你「你該怎麼辦」的一本書

我曾聽過周慕姿心理師在國師唐綺陽的podcast分享了自己的生長經歷,有許多想法與堅持的自己,好像不管在哪裡,常常是個「非典型」的角色,一路上也面臨許多考驗與自我掙扎。

因此作者說到,對諮商工作的期待是希望能幫助人看到自己的選擇「是怎麼被困住」,還有「為何被困住」;而後,幫助他們看到「自己擁有的能力」與「其他的選擇」。她相信:每個人擁有「選擇的自由」。若能以真實的自己面對生命,人們就能掙脫無形的束縛,獲得真正的自由。

如果你曾經看過或是有興趣了解《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這正是一本用動物擬人化,描述從還未走進諮商室及抗拒的過程,到後來諮商結束後,主角本人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的故事。

我認為《過度努力》這本書,其實很適合接續在後閱讀。

原因是,本書的書寫方式是敘述八位個案在會談室裡的諮商過程,內容並分為四大部分:探索、抗拒、覺察、行動。

在看書的過程中,猶如跟著周慕姿心理師還有眼前的當事人一起坐在會談室。

許多直問心靈深處的問句,即便是看著書中的文字,也能跟著當事人一同落淚,好多好深的渴望、感受,終於在那刻被看見、被接納、被釋放。

而且其實在看每個案例的同時,會聯想到自己的某些部分,或身邊的某位朋友。

周慕姿心理師在前言時也說:這本書並不是一本很快告訴你「你該怎麼辦」的一本書。因為,在面對過度努力的人們,包含她自己,最困難的,或許不是「我該怎麼做」的方法,而是——「我腦袋都知道,但心裡做不到」。

了解與安撫自己的內心,讓自己有勇氣做出不同的選擇,才是最難的。

今天的文章會分享書中的金句以及故事

或許多少能觸動到那個也正在過度努力的你。

有時候,我們對完美的追求可能並不合理。

不得不努力,不停地向前奔跑,像是被什麼追趕一樣。

想要逃開的,可能是內心那個「認爲自己不夠好」的羞辱感,他總是黏得那麼緊,很難甩開。

「我就是在比較中長大的孩子,稍有不慎,就會被說:『你看那個誰誰誰,人家多厲害,然後你喔⋯⋯』可能是表哥表姐或是堂哥堂姐,也可能是我自己的姊姊或是弟弟,從成績表現、外表,工作到交往的對象,何時結婚生子。你永遠都不夠好,永遠都有人比你更得爸媽的歡心。」欣卉嘆氣地說

這樣比較的話語時常在華人的社會裡被聽到,相信欣卉的痛苦應該是許多人都有過的挫折經驗。

這也讓我好快地回想起某個生長經驗:

在我小學的時候,下課後時常去我好朋友——小閔的家裡串門子,每次我跟小閔回到家裡時,她的媽媽總是先給我一個溫暖的微笑,並且早已準備好熱騰騰的飯菜在桌上,就等著我們一起開動。

當我們在吃飯的時候,小閔媽媽總會問我們今天在學校的考試考的分數是多少?只要當我回答得分數是高於小閔的時候,小閔媽媽就會很快地說,啊為什麼人家可以考到這樣,啊你只能這樣?

聽到這個問句,我只覺得當下的空氣好尷尬,嘴裡的飯菜變得索然無味。

好像我當下說些什麼也不對,但不說話又像是拋棄朋友一樣,像是留著她自己無助。

就這樣被問過不下數次的小閔,到後來已經自動化地,很快會用不耐煩的態度回應:「我怎麼知道,啊考出來就這樣啊,不然還想怎樣,我又不是沒有唸書!」

而如果我剛好考比較低,那麽小閔當下就可以先暫時度過被媽媽唸的危機。

因為跟小閔家很熟識的關係,其實不只是我會被拿來跟她比較,我知道小閔的媽媽也會比較其他的親戚、鄰居,反過來質問自己的孩子為什麼做不到、比不上別人。

在我年紀再大一點時,每當回想起這個經驗,都會覺得小閔應該很受傷,可是當時年紀還小的我,其實也不知道可以怎麼回應她這個挫折的感受。

尤其我又是會被拿來與她比較的對象。

父母批評自己的話,內化在自己的心裡。

即使到了某個年紀,父母對自己的要求不如以往這麼高;或許,也不如以前麽挑惕自己。但最麻煩的是,他們挑惕的話,已經被欣卉聽得太過習慣,全部都囫圇吞棗進去,內化成自己內在的一部分。

欣卉來諮商的原因是在某次的工作會議中,被主管質問專案內容有錯誤時,突然喘不過氣,出現過度換氣的狀況,後來在其他場合也有發生過幾次這樣的狀況。被醫生診斷為「疑似恐慌」。希望透過諮商可以了解自己壓力的原因。

「我不是不想努力,只是不管再怎麼努力,永遠達不到他們的標準:不夠美、成績不夠好、不夠有禮貌、不夠大方、不夠聰明⋯⋯」

再怎麼努力,總是不夠,自己就是一個不夠好的人。

所謂的壓力是主觀的,也就是「理想的自己」與「現實的自己」的差距。

差距越大,就可能越會造成壓力。因此,即使是面對同一件事情,對自我的要求越高、越希望自己達到很高的標準,越可能造成極大的壓力,而這是他人無法想像的。

如果我們接收到的訊息是:「我做不好,就等於我不好」;我們就會在每一次的失敗中,感受到嚴重的自責與自我厭惡,這正是讓人感覺到自己很糟糕的羞愧感。

本書中另外一個案例——品萱

孩子,面對自己不能理解的可怕情況,會用各種上逼自己適應,只為了生存下去。

坐在會談室裡,品萱說著:自己活著沒有感覺,感覺不到快樂、也感覺不到悲傷,雖然不會想求死,但也不知道活著是為了什麼?

甚至會反問自己:「別人都說我是人生勝利組,應該要很快樂,如果我做不到快樂幸福,那是不是我有問題?」

後來發現,品萱從小到大,都過著父母幫忙安排好的人生。

從小在父母爭執中長大的她,每當發現家中又開始出現大聲的爭吵聲,就會把自己關到房間裡,戴上耳機,假裝沒有聽到。

周慕姿心理師猜測,對於品萱來說,她用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解離」

就是築起一道『讓自己沒有感覺的牆』,將內心的自己與肉體的自己分離開來。

肉體的自己雖然必須留在現場承受這一切,帶至少還能用沒有感覺來保護內心自己,不被挫折、痛苦、罪惡感、羞愧等情緒給淹沒。

品萱繼續回憶道:

在某次放學後回到家裡,聽到媽媽正在講電話,內容大概是在說:「這樣的老公、這樣的婚姻和家庭,誰還待的下去?」

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對當時年幼的品萱十分地衝擊,她當下閃過『媽媽就要離開自己了』的恐懼,除了只能對著媽媽哭喊不要走之外,從那時開始,品萱就告訴自己『我一定要乖,不然媽媽就會離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把自己一點、一點地交了了出去,用來交換愛、交換不被責罵或鄙視,希望被接納,或是希望在這個世界上獲得一點位置,能夠生存、能有一點喘息空間。

就在這樣的生活中,我們勉強了自己,也丟失自己。而自己,原本又該是什麼樣子?

跟大家分享我的故事

在看到品萱的故事時,我想起了自己去諮商的經驗。

我活在一個充滿婆媳緊張衝突的家庭中。

到現在我還記得那時候的畫面:

在房間的門口,爸爸卡在阿嬤和媽媽兩人之間,分別用兩隻手奮力隔開兩人,如果不這麼做,下一秒,她們手上的武器可能就要砸向彼此。

年幼的我和弟弟則站在爸爸的腳旁邊,無助地望向大人們,嚎啕大哭。

當時候的我心裡想著,為什麼這個世界沒有魔法,能夠下一秒就把大人們的感情都變好?

我試著用輕鬆的語氣說著這段回憶,聽到我這麼說之後,諮商師溫柔地告訴我這段話:

「我好心疼你,這麼小就要被迫在阿嬤和媽媽之間做選擇,可是這兩個人都是你好愛的人,你不知道為什麼你只能選擇愛其中一個人?為什麼跟媽媽比較親近之後,阿嬤就會你懲罰、冷落你?

我也看到你好貼心,即便這麼受傷的你,好像很能感同身受爸爸的處境,很想分擔爸爸的為難,想讓他的壓力少一點。」

在聽到這段話之後,我的眼淚幾乎像是無法控制的奪出眼框。

我知道這段話觸動到我的內心深處,那個年幼的我被看到了、被接住了,像是被一個溫柔的大人抱著我對我說:這不是你的問題,孩子永遠無法解決父母、大人們的衝突,你不需要把這件事的責任扛到自己身上。

孩子可以不用拿父母的困難來懲罰自己。

從小,對每個小孩而言,或許都追求著這種被『無條件愛著、接納與理解』的感覺;當我們沒有機會獲得這樣的愛時,我們便抱著痛,假裝自己並不在意,成為一個藏起傷痕的大人。

只是,當我們因為害怕『不夠努力』可能會造成的危險:被別人看不起、不被重視、沒辦法生存,甚至是不被愛、被丟棄⋯⋯小時候的我們,或許沒有選擇地努力達成這一切,但長大的我們,願不願意給自己一個,有其他選項的機會?

也許,我們沒有機會從父母或其他人身上,獲得這樣的愛,但是,我們永遠都可以嘗試這樣的愛著自己。

其他個案的生命故事也非常值得你翻開書來閱讀

曾經有句話這麼說過:最便宜的諮商就是閱讀。

文字是有力量的,尢其是這些能夠直達心裡深處的溫柔陪伴,如果你願意靜下來細細品嚐,它會在你的生命裡慢慢發酵。

嘿,一路走來你辛苦了,只要你願意,你可以為了自己努力。不過,你再也不需要用努力來證明自己,因為你的存在,就是無可替代的價值。

改變的路上有我陪你,快點手刀預約催眠吧!

我是火星誠靈平衡師團隊中的催眠師Ella,如果你對這篇文章感興趣可以按讚粉專進行追蹤,我們每週都會有更新!

如果你對催眠療癒感興趣,歡迎加入火星誠靈LINE@ 掌握第一手消息!

火星誠靈實驗室

立即預約:projectmars-spa.com/contact/

官網:https://projectmars-spa.com/

FB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spa.projectmars/

LINE@:@spa-mars

預設圖片
催眠師 Ella

在學習催眠之前,我其實也接觸了一些可以探索心靈的一些療癒系統,像是靈氣、薩滿、奧秘學校…等。直到接觸了催眠之後,我發現這是對我而言最有效用的。

我認為『催眠可以很靈性,也可以很科學。』

這很符合從小便對神秘學感到很好奇,但又同時很喜歡專業助人工作相關知識的我。而也在我越學習催眠後越發現,催眠無所不在,甚至可以說我們的生活即是催眠。我希望可以透過催眠讓自己還有身邊的人可以透過催眠讓自己的往想要的生活更近一步。

guest

0 留言
回饋意見
查看所有留言